健康文化普及基地你身边的健康文化科普助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这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发展,它的发生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随着病情反复发作、急性加重,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出现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慢性病现况
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者人数约有1亿,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7.4%,平均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是慢阻肺患者。慢阻肺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
主要病因
一般认为与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发生有关的因素都可能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因(即环境因素)与内因(即个体易患因素)两类。
一、外因包括吸烟、粉尘和化学物质的吸入、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易发病,可能与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居室拥挤、营养较差等因素有关。
二、内因包括遗传因素、气道反应性增高等,而在怀孕期、新生儿期、婴儿期或儿童期,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体肺发育或生长不良,进而发病。
向上滑动阅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防的5个误区
1.缺乏预防观念
据统计,约9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吸烟引起,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空气污染,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过敏体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吸烟时,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过氧化物和煤焦油等可引起支气管和肺脏的慢性炎症,许多人在吸烟早期无异常感觉,但长期吸烟最终会导致支气管的阻塞和肺结构的破坏。等到肺功能明显受损时就后悔莫及。据统计,如果能够及时戒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可以减少80%~90%。然而,目前社会上吸烟率仍居高不下,有人患病后仍继续吸烟,甚至认为过滤嘴香烟危害小,就觉得吸过滤嘴香烟无碍于身体健康。殊不知,无论哪一种烟,产生的烟雾、过氧化物和煤焦油等都会引起支气管和肺脏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支气管阻塞和肺结构的破坏。因此,要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重在改变观念,以远离香烟、烟尘污染为上策。
2.对早期症状不重视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仍会有些蛛丝马迹,如患者每年会出现几个月的咳嗽、咳痰现象。部分患者认为慢性气管炎不碍事,自己服些药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就行了。但是,这些患者大都轻视这些症状,医院及时检查。若此阶段能及时治疗和戒烟,则可完全避免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一旦拖延下去,会引起肺功能严重损害,就会给治疗造成许多困难。
3.不重视缓解期的治疗
许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病情的急性发作期比较重视用药,但病情一旦得到缓解就停止治疗。长期这样,肺功能会逐渐下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急性发作也越来越频繁。事实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就包括了长期用药计划,患者应正确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长期性。
4.对长期综合治疗缺乏认识
不少患者认为,“老慢支,老毛病,治不好,听天由命”。一些患者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时坚持治疗,也只是改善症状及避免病情恶化,并不能根治,因此,就不认真配合治疗。而另一些患者对治疗的期望过高,经过一段治疗后看不到显著效果,便丧失治疗的信心。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专家组都提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指南,其基本精神就是根据病情程度,坚持长期的预防和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预防措施、长期用药计划、呼吸康复锻炼和疫苗的使用等方面。如果能认真坚持,就能有效地延缓病情进展,防止肺功能下降。
5.忌医忌药
有些患者担心长期吸入和口服这些药物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认为凡是药总有三分*,平时还是少用为好。有的患者甚至出现明显的气促,即重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仍拒绝进行长期的规范治疗。其结果导致病情迅速恶化,频频急性发作,不得不多次住院治疗。由于每次发作都需要使用较多的药物,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加重。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治疗应以吸入药物为主,口服药物为辅的长期治疗。专家认为,目前几种常用的长期治疗药物的安全性较好。如果每个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病情,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是很少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5个误区
1.盲目选药
在医院门诊时,经常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家人或朋友代替给患者开药的情况,当询问患者目前的症状时,大多数人回答不出来,只是说患者要求开什么药。也有一部分患者自恃“久病成良医”,不向医师讲述有何不适症状,而是根据自己多年来就诊何用药的经验,直接向医师下达“开药指令”。实际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咳嗽、咳痰和喘息等多种表现,不同症状和不同病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上述选药方式会妨碍医师合理用药,可能导致治疗的“无的放矢”延误病情,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2.重复使用同一类药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有多种症状而习惯合并用药,大多数患者仅依据药品名称和适应证来选择药物。而很少注意药品的组成成分。因此,屡见患者同时服用同类药物,这就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增。有的患者因为同时服用了氨茶碱和含碱的复方制剂而发生中*现象,其后果不堪设想。
3.随意增减药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数都需常年用药,因此,不遵照医嘱用药而按照主观感觉增减药物的现象经常发生。这样做,不仅容易导致药物过量。比如,有些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感染又是诱发疾病反复的主要原因。因此,许多患者不管有无应用抗生素的指征,而错误地长期服用抗生素,这样很容易诱导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失调。
4.过分依赖药物
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片面地认为,药物治疗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的全部,往往忽视了吸烟、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和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实,不控制发病的诱因,不管用多少药物,都不可能完全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
5.不及时就诊
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过程,对这类疾病“习以为常”,思想麻痹,不以为然。比如,冬天气候寒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害怕出门,而常常忽视了近期出现的不适感觉,甚至有明医院就诊,往往自行用药治疗。于是,就容易出现症状加重,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费用开支等情况。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但也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