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12756.html在国内儿科门诊,儿童肺炎是仅次于上感的病种;而在住院部,则是绝对第一病种。医院和诊所,儿童肺炎的输液和抗生素的使用率都接近%。医院的常规,也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可;如果肺炎而不给输液不给用抗生素,可能多数家长无法接受。然而,儿童肺炎是不是必须要输液必须要用抗生素呢?答案是绝对否定的!
孩子得了肺炎不一定非要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对病*是无效的。据统计,30%-67%儿童肺炎是病*性的;在2岁以下儿童中,约50%的肺炎由病*引起。单纯的病*性肺炎使用抗生素是毫无效果的,并且容易引发过敏、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医生建议,对于不需要住院的学龄前儿童肺炎来说,常规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当然,如果为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就要使用抗生素了。
因此应该明确,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需要使用抗生素,一般首选口服。只有在重症肺炎、出现败血症体征、出现并发症、频繁呕吐等情况导致口服难以吸收的情况下,才考虑静脉使用抗生素。一般情况下,细菌性肺炎可服用头孢地尼分散片进行有效杀菌消炎。此外,对于体重过低的早产儿、新生儿,需要按照医生指示用药。
此外,即使已经开始静脉使用抗生素,但当病情明显改善且基本稳定后,也应及时改为口服抗生素治疗,这也称为“序贯疗法”。当退烧了、不咳了、好转了,家长不能私自给孩子立即停药。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抗生素需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使用足疗程,不要试着自行停药。
基于以上的基本认识,美国指南建议:1、学龄前儿童肺炎不需要常规使用抗生素(IA)。2、轻中度肺炎疑为细菌感染的首选阿莫西林(口服),怀疑非典型病原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3、当地流感流行期间,中重度的与流感相符的肺炎应该尽早使用抗病*治疗(达菲等)。4、对住院患儿(中重度肺炎),如果已经完成免疫接种,且没有流行病学证据证明有大量侵袭性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的,首选阿莫西林或青霉素G;否则,或者属于严重感染(如脓胸),可选用三代头孢。(国内现状是绝大多数直接首选三代头孢)。5、怀疑支原体、衣原体时,用大环内酯类;6、有金葡菌证据时,用万古或克林霉素加β内酰胺类。7、应该在用药48-72小时时评估治疗反应,若无改善,应该进一步检查评估。8、最佳疗程10天。
以上第1条应该占50%,加上第2条占80%以上,才是合理的;第4条应该是少数,比如5%。但是很遗憾,中国儿童肺炎的用药现状是反过来的。
中国的指南与美国的实质上差不多。强调轻度肺炎门诊或居家治疗,重度的才建议住院。抗生素的使用亦以“限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的感染,病*性无使用指征”为原则。但又强调我国的特殊国情,说“我国幅员辽阔(美国也很辽阔),各地细菌病原构成和耐药可能(好一个‘可能’)会有不同,而各地经济水平、药源供应差别较大,因此抗菌药物推荐是原则性的。”最佳推荐和美国基本是一致的,但这段话饱含*治经济学意味,其“原则性的”推荐实质上是允许医生根据自身意志自由使用抗菌药物的。
当然,现实中的我们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因为大多数或者一半的儿童肺炎是病*引起的,就轻易的拒绝输液和使用抗生素。重要的是,怎么判断是病*性还是细菌性?有没有精确的方法呢?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判断方法。中国的医生和家长往往相信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而这些化验指标并不可靠。需要综合症状、流行病学、免疫接种情况、影像学等进行复杂的判断。这个过程非常的专业,不是科普的重点。
重点其实在于,应该知道,肺炎什么情况下需要住院?
中国指南有8条标准,美国指南有4条。作为家长,只需要记住“呼吸困难”四个字也就够了。就是说,如果孩子表现为呼吸困难,那必须送住院。那么,怎么判断呼吸困难呢?简单点,数每分钟呼吸次数,婴儿70次,年长儿50次(除外发热、哭吵等因素的影响);不放心的话,当然也可以放松点标准,你自己定,家长的直觉也是临床决策不能忽略的依据。其他的,如胸壁吸气性凹陷、鼻翼扇动、呼吸暂停、呼吸呻吟、血氧饱和度、神志改变等,如果家长也能判断,那当然更好。
绿手指冷敷贴,让孩子远离抗生素和输液,轻松告别儿科疾病!
绿手指纯中药贴敷绿色疗法
中药透皮技术,属于中医“绿色疗法”,采用中药制剂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进入病变部位,达到整体调理目的。施药于皮肤九窍,通过反射、渗透、吸收及输送,快速实现局部效果与整体效应,避免了口服、肌注、输液等传统用药的弊端。
中医贴敷治疗范围
①内科:感冒、咳喘、咳嗽、疟疾、痹症、胃痛、呕吐等。
②外科:颈淋巴结核、带状疱疹、前列腺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③妇科:痛经、乳腺增生、乳腺炎等。
④儿科:小儿泄泻、小儿疳积、小儿支气管炎、小儿厌食症等。
⑤五官科: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中医贴敷的优势
1.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减轻注射用药的不良反应和痛苦。
3.使用方便,可根据患者需要,随时给药或停药,无痛苦感觉,患者乐于接受。
4.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5.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
6.改善患者体质,节约医疗支出。
7.降低医疗风险。
扫一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