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内科常见症状问诊其他发热 [复制链接]

1#
科室名片12聚医院 http://www.imegc.com/njsyf/12115.html

秋季天气转凉了,尤其进入冬季以后,呼吸道疾病特别是肺炎发病率会明显增加,经常会有人来问,家里有老人和孩子,或者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可以打肺炎疫苗吗?肺炎疫苗有哪些?怎么打?现在我们就向你做一个简单的介绍/p>

一、为什么要接种肺炎疫苗?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肺炎的重要致病菌,它不仅会引起肺炎,还会引起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其它疾病,有很高的致死率。据研究发现,接种肺炎疫苗可减少90%婴儿肺炎链球菌感染。在欧美十几个国家,肺炎疫苗已被纳入计划免疫免费接种范围。因此对2岁以下的幼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尤其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比如慢阻肺、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肺炎易感人群,打肺炎疫苗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我国有哪些肺炎疫苗?有什么区别?

近几年来,我国应用的肺炎疫苗有三种,7价、13价、23价的。年以后7价疫苗退市,临床主要应用13价和23价的疫苗。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从适应人群、接种时间、保护效力也有一定差异。中国已上市的肺炎疫苗有两类,13价肺炎球菌蛋白结合疫苗(有进口、国产)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国产)。那什么是“价”呢,肺炎链球菌不是单一的细菌,它有90多种血清型,多少价疫苗等于预防多少种血清型感染。不过目前的23价疫苗是多糖疫苗,免疫机制相对单一,不会产生记忆细胞,尤其2岁以下的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并不完善,对这种多糖抗原不容易产生抗体,所以23价疫苗不适合2岁以内的小儿。

目前,无论13价还是23价肺炎疫苗都能覆盖80%以上的侵袭性血清型感染。专家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成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种23价肺炎疫苗。儿童接种用13价疫苗,“进口的13价肺炎疫苗年龄段较窄,只能从2个月龄开始,打到6个月。国产的疫苗年龄断更宽一些,可以从1.5月龄打到5岁。”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在全球接种预防肺炎球菌疾病疫苗列为优先任务,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数据显示,在13价肺炎疫苗上市的头3年里,有3万多例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被预防。只要接种过13价肺炎疫苗,90%的孩子能免受肺炎链球菌的侵袭。

三、哪些人需要接种肺炎疫苗?

肺炎疫苗接种的适应症比较广泛,到底哪些人需要接种肺炎疫苗呢?

1.婴幼儿、免疫力低下的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

2.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如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长期住院或卧床的人。

3.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脾切除或脾功能不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衰、肾病综合征、器官移植者、艾滋病病*感染者等。

4.特殊人群:在感染高危环境中居住的人或工作的人员(如长期住院的老年人、养老院体质差的人员等)。

肺炎疫苗可以在全年任何时间接种,接种疫苗后的保护抗体水平至少可以保持5年,一般而言,肺炎疫苗只需接种一次,但身体虚弱者,在首次接种5年后根据需要,可以做第二次补种。

四、什么人不能打肺炎疫苗?

1.当前有感染、或发热、或一些疾病急性期的人。

2.对多种物质都严重过敏的人,要十分慎重。

3.有特殊疾病的人,如进行化疗和放射治疗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禁用。

4.孕妇、新生儿8周以内不推荐接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发热

1.定义

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范围内

2.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腋测法

口测法

肛测法

置于腋窝深处,该法简便安全且不易发生交叉感染(10min后读数)

置于舌下,紧闭口唇,测值较稳定(5min后读数)

涂以润滑剂后插入达体温计长度的一半,测值稳定(5min后读数)

36-37℃

36.3-37.2℃

36.5-37.7℃

腋窝处应无致热或降温物品,并将腋窝汗液擦干

不用口腔呼吸,测量前10min内禁饮热水或冰水

最常用

不能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多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测量前务必将体温计的汞柱甩到35℃以下;耳测法测量鼓膜温度,多用于婴幼儿;额测法仅用于体温筛查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下午较早晨高,青壮年较老年人(代谢率偏低)高;剧烈运动、劳动、进餐后、高温环境下、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3.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发热包括致热原性发热和非致热原性发热

3.1致热原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坏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原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又称为白细胞致热原,如IL-1、TNF和IFN等。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3.2非致热原性发热包括: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甲亢、癫痫持续状态等),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下图摘自第九版病理生理学P

4.病因与鉴别诊断

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涉及疾病广泛,包括①血液病②结缔组织病③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④内分泌代谢病(甲亢、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⑤血栓及栓塞疾病(AMI、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等,称为吸收热)⑥颅内疾病(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导致产热过多可引起发热)⑦皮肤病变(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CHF使皮肤散热减少)⑧恶性肿瘤⑨理化损害(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等)⑩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5.发热分度

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37.3-38℃

38.1-39℃

39.1-41℃

>41℃

6.热型

发热病人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败血症热型)

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体温常在39℃以上

24h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7.伴随症状

7.1伴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7.2伴结膜充血:见于麻疹、出血热、斑疹伤寒、钩体病等

7.3伴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间日疟等

7.4伴淋巴结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及丝虫病等

7.5伴肝脾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性肝炎、肝胆感染、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布病、疟疾、黑热病及急性血吸虫病等

7.6伴出血:见于重症感染如出血热、病*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见于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AA、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7伴关节肿痛:见于败血症、布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及猩红热等

7.8伴皮疹:见于麻疹、风疹、斑疹伤寒、水痘、猩红热、风湿热、结缔组织病及药物热等

7.9伴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暑、中*性菌痢、斑疹伤寒等;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等

8.问诊

(常规)起病急缓,起病时间?

(诱因)受凉?劳累?

(症状本身)体温?持续还是间歇?加重或减轻的因素及程度?

(伴随症状)咳嗽、咳痰?出汗(大汗、盗汗)?畏寒、寒战?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关节痛?出血?头痛、昏迷?

以上均归纳于第九版诊断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