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滇池曾收眼底
近年几次在昆明逗留,因为这里不仅是到彩云之南旅游的必经之地,而且本身也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明珠,是一个真正“花开不断四时春”的大花园。即使将昆明周边的石林、九乡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排除在外,仅昆明市内一甲子一遇的“金碧交辉”,香火旺盛的“圆通寺”,“世博园”里的奇花异草,“云南民族村”里的民俗表演,冬季在翠湖畔与数以万计的红嘴鸥共舞,在素有“天下第一汤”的安宁温泉洗浴,已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这些,昆明还有一个好去处,这就是集湖的秀美、海的气度于一身的“滇池”,以及与之浑然一体的西山和大观楼。
在云南人介绍当地风情的“18怪”中,有一怪为“大的叫池,小的叫海”,说的就是昆明的滇池和大理地区洱海的关系。因为滇池虽然叫池,但不仅是云南最大的湖泊,而且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与之相比,洱海只能俯首称臣。
遗憾的是滇池现在已经不再是云南省推介的旅游景点,其原因就是从上个世纪末以来,这里相继爆发了几次蓝藻事件,导致湖水变质,一度臭气熏天,这几年虽经治理已有好转,但依然不堪重负。写到这里,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不该有的自豪,庆幸我在滇池尚未遭到污染前,便有了“五百里滇池曾收眼底”的经历与得意。
1976年冬我独自一人到昆明出差,完成公事后因只买到三天后的机票,便在这里游玩了两天。
西山是我那次游历昆明的首选,当时上山还没有索道,当公共汽车将我拉到山脚后,我便开始了信心十足地攀登。在我的记忆中,从山下到华亭寺、太华寺和三清阁这9公里路还比较好走,路面很宽,也算平坦,虽然总是围着西山转来绕去,但在每个高度和角度,都会享受到不同的风光。在这段路上,上面提到的三座寺庙基本是每3公里一座,让游人参拜和歇脚。
随着所处位置越来越高,昆明市容与滇池便逐渐被收入眼底。此刻,西山本身的姿容也渐入佳境。山势越来越险峻,让人渐渐有了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远远望去,深谷绝壁、百尺飞瀑、青松挺拔、翠竹摇曳,可谓是美不胜收。
将近中午,我到了距山下9公里的三清阁,这里是多数游客的终点,同时也是挑战者的起点,因为登西山真正的考验从这里才开始。从三清阁到山顶,大约还有两公里,虽然距离不远,但要沿着石阶一步步攀登。因为是初次到此,又是只身一人,所以我谨慎地询问了前面道路的情况,指路人告诉我小路的角度很大,“龙门”前后的几段山路,还要像登梯子上房一样往上爬。听到这些,我犹豫起来,一是不知道顶峰的风光是否值得付出这种代价;更主要的是这种代价究竟有多大心里没底。但是“上西山而未登龙门,等于未到西山”的说法对我产生着强烈地诱惑。就在这时,几个人从山上下来了,从他们的表情看,没有登山后那种疲惫,而是荡漾着兴奋和愉悦。其中一个抱小孩的妇女,在从我身边走过时还几次把孩子举过头顶,尽显只有两岁的孩子都能征服西山的得意。
“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这是挂在“三清阁”上一幅鼓励人们继续前进的楹联,看到这里,我义无返顾地向山上走去。虽然此后的过程累得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所看到的景色却让我觉得这种付出确实值得。最好的证明就是象征西山和昆明标志的“龙门”从此便成了永远留在我记忆中的地方。
这是一条开在悬崖上的山路,弯急而陡峭,令人称奇叫绝的是这条小道也可以叫山间隧道,只不过将靠山体外侧的一些地方凿通了,而且将原有的山石雕刻成了造型别致的门窗和护拦。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以及精准的施工,在国内外绝无仅有,就连今天的建筑师也不能不为之感叹。
关于“龙门”的开凿,至今流传着许多故事,其中一种说法讲述的是:有位石雕大师穷毕生心血,在悬崖绝壁上雕凿龙门,就在他大功告成之际,其最后一雕却铸成了一个错误,他满怀忏悔和悲痛,纵身跳下龙门。如果您想知道为什么?只有登上龙门才可以找到答案,才能明白为什么,因为这个错误只有置身“龙门”才能体会,而且无法言传。这也正是所谓“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置身“龙门”的石窗内,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这是一泓由金马、碧鸡两山围成的高原湖泊,面积近300平方公里。放眼望去,波光粼粼,无边无际,水天相连。
凡是风光美丽的地方,必有动人的传说,而且还都有爱情故事,滇池也是这样。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一对青年男女,互相爱恋。为表达爱意,小伙子到海中为她采摘海菜花,谁料此去再也没有回来。姑娘日夜哭泣,泪流“五百里”,注入滇池,并将身躯化为湖滨山峦,长发则散于草海之内,形成了长眠于湖畔的“睡美人”来。
关于对滇池的感发,数不胜数,其中清康熙年中邑人孙訾所作,陆树堂所书,在阮芸台督滇时有所改动的中国第一长联可谓一绝,其上联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神骏),西翥碧鸡(灵仪),北倚盘龙(走盘龙),南训宝象(翔缟素),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明(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衬将起苍翠壁,更苹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倾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此联给人的感觉是每读一次,就仿佛又一次登上西山,又一次看到了烟波浩淼的滇池。久而久之,昆明、西山、滇池,还有那“五百里滇池曾收眼底”的经历,便与这副名联一起,永远留在了我的心底。赞相关美文阅读:·“禁猪是顺势而为”·小笼包内馅掺明胶刺痛人心
专家建议使用食品添加剂须标明·怎么能首先拿老人“开刀”呢?·领导的酒量·城管局长与女子跳湖溺亡绝非双双“殉情”!·哲学的大智慧·声尘寂寞系恒常·谢霆锋吞蚂蚁"对手"*称只为拍戏效果好·留言寄语张宝顺“做一个让安徽人民永远记得住的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