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巨型肺大疱的切除术
TUhjnbcbe - 2025/2/22 17:54:00

引言—肺大疱定义为扩张状态下,直径超过1cm的肺内气腔,巨型肺大疱一词是指至少占据一侧胸腔30%的大疱。单个巨型肺大疱可能被正常肺组织包绕,也可能伴有一些较小的临近肺大疱。对于有大疱性肺气肿的患者,大疱切除术涉及手术去除一个或多个巨型肺大疱,以改善症状和呼气功能。本文将总结大疱切除术的指征和禁忌证、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技术。

潜在获益—目前尚未进行巨型肺大疱切除术的随机试验。然而,病例系列研究的观察结果提示:在经仔细选择的患者中切除巨型肺大疱会在60%-90%的患者中带来持续大于等于5年的症状及功能改善。

一项纳入41例连续患者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患者大疱切除术后呼吸困难、肺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expiratoryvolumeinonesecond,FEV1)和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比在基线水平上都有显著改善,且这些改善持续2年。术后第5年时,这些参数仍然较术前改善,不过改善程度有所下降。有弥漫性肺气肿的患者恶化快于无弥漫性肺气肿的患者。

一项关于巨型肺大疱切除术的系统评价发现:与肺量计检查参数或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capacity,DLCO)相比,低氧血症更有可能改善。有肺受压放射影像学证据的患者最可能出现氧合改善,而放射影像学显示弥漫性肺气肿、低DLCO或高碳酸血症的患者不太可能改善,不过未描述改善的确切程度。

另一项纳入43例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发现动脉氧分压(arterialtensionofoxygen,PaO2)有轻度改善(约8mmHg)。然而,需要辅助供氧的患者比例从术前的42%下降到术后第1年的9%。在接下来的3年期间,这个比例逐渐回升至21%。

其他病例系列研究发现,巨型肺大疱切除术后患者的运动耐量有所改善。一项纳入12例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发现:相对基线值,患者的有氧运动能力和动态深吸气量改善(即,动态过度充气下降)。另一项病例系列研究发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术后轻度下降(平均为43下降至40mmHg),不过术后第3年时这种改善不复存在。

认为切除巨型肺大疱改善肺功能的生理机制包括:

●减少过度充气的肺与胸腔之间的大小不匹配,能够恢复对细支气管的环周外向牵拉,从而改善呼气气流并减少空气潴留。

●消除肺大疱的占位效应并减少空气潴留,有助于膈肌恢复到更呈穹顶的形状,这样膈肌运动更有效。

●正常肺组织被膨胀的肺大疱压迫后导致生理死腔,被压缩的区域复张可减少生理死腔并改善肺通气血流灌注匹配。

●气道阻力、空气潴留和生理死腔减少可降低呼吸功。

指征—大疱切除术最常见的指征包括:1.由巨型肺大疱(即,占据大于等于30%的一侧胸腔)导致的重度呼吸困难,其为药物或肺康复难治性;2.继发性自发气胸。对于存在与巨型肺大疱相关的继发性自发气胸的患者,其气胸复发率高,即使没有大疱切除术的指征(如,弥漫性大疱性肺气肿患者),也通常需要行胸膜固定术。由巨型肺大疱引起的纵隔移位和/或疝已作为额外的临床指征被提及,不过目前缺乏结局数据。

对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挑战是选择能够从大疱切除术中获益最大且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最低的患者。一个提示大疱切除术可能尤其有益的因素是肺大疱占据约30%以上一侧胸腔。大疱压迫临近正常(而非气肿的)肺实质的放射影像学证据(即,肺不张或临近血管拥挤的放射影像学征象)也是行大疱切除术的有利因素。下表描述了支持行大疱切除术的其他具体特点。

关于使用肺功能测定(pulmonaryfunctiontest,PFT)参数来指导大疱切除术决策的现有信息有限[15]。大多数行大疱切除术的患者FEV1小于预测值的80%,但大于或等于预测值的40%[2]。在一项纳入18例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中,FEV1大于预测值40%的患者对大疱切除术的临床反应更好。相比之下,在一项纳入43例获益于大疱切除术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中平均FEV1是预测值的34%,在另一项较近期的病例系列研究中中位FEV1是26%,这提示在其他方面经仔细选择的患者中该标准不是绝对的。

一般而言,会从大疱切除术中获益的患者有空气潴留的PFT证据[如,肺总量(totallungcapacity,TLC)大于预测值的%、残气容积(residualvolume,RV)大于预测值的%]。

可对比通过身体容积描记法和氦稀释技术获得的肺容积测量值差异,以估计非通气肺的容积。较大的非通气肺容积提示患者很可能获益于大疱切除术。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巨型肺大疱的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