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型患者病情危重,极易诱发呼吸衰竭而死亡。有文献报道,在710例新冠肺炎患者中有危重症52例,其中37例(71%)需要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无疑是新冠肺炎重型
危重型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然而,机械通气在改善呼吸困难患者肺部通气和气体功能,进而影响痰液的排泄而加重呼吸困难。新冠肺炎重型
危重型患者的肺康复机制至今尚未有临床报道,但有研究证明,早期肺康复可改善危重型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呼吸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本文拟结合国内外中西医肺康复的研究成果,探讨重型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肺康复策略。
1
西医肺康复
机械通气状态有创机械通气 《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建议,无创正压通气1~2h内病情无改善或恶化者,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研究表明,采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常出现呼吸肌无力、肌肉萎缩、排痰困难等并发症,而早期肺康复可提高患者的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加速脱机。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进入肺康复条件:①有刺激反应;②吸入氧气浓度(FiO2)≤60%,呼气末正压(Peep)≤8cmH20;③无体位性低血压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④排除深静脉血栓。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进入肺康复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条件:①无休克;②无意识障碍或异常精神状态;③无其他器官衰竭。(1)电刺激。推荐腹部电刺激。腹壁肌肉具有呼气功能,并在呼气阶段活跃,通过电刺激腹部肌肉,产生相应收缩,可增加腹部压力和胸腔压力,从而增加呼气流量。腹部电刺激通过设置呼气流量作为触发条件,从呼气开始起将腹部电刺激传输时间设置为1.5s,开/关比为1∶23,刺激强度为60mA,刺激频率为50Hz,使用4cm×15cm的电极片,放置于外斜肌或腹直肌两侧,15~30min/次,1次/d,同时评估肌肉疲劳度。(2)呼吸训练。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呼吸困难,增强呼吸肌力量,进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加速脱机,减少ICU停留时间,可分为被动呼吸训练和主动呼吸训练。被动呼吸训练推荐吸气式呼吸肌训练。使用电子吸气式训练装置进行训练,2次/d,每次30个循环,每个循环间隔1~2min。若患者呼吸频率≥35次/min,收缩压>180mmHg或<90mmHg,或者出现躁动、出汗、意识状态改变等情况,需立刻停止训练。主动呼吸训练推荐腹式呼吸、深呼吸、抗阻呼吸和局部呼吸训练。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故首选腹式呼吸和深呼吸,均需配合体位改变进行,建议10~15次/轮,2轮/d。抗阻呼吸训练于呼气时在胸部施加压力,局部呼吸训练于吸气时在胸部施加压力,均可改善小气道过早闭合的情况。(3)床上被动康复。床上被动康复包括体位改变、被动刺激和被动全身关节活动等。体位改变指各方向翻身、有依托地坐起10~15min及俯卧位机械通气等,有助于排痰和预防压疮。俯卧位机械通气可增加呼气末肺容量,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建议每天接受俯卧位姿势的时间≥12h,且仍需